五十二、诸葛亮智辞鲁肃,赵子龙计取桂阳
1. 一讨荆州
刘备夺取荆州之后,东吴曾多次前来讨要,最终导致了关羽败走麦城,杀身成仁。东吴讨要荆州的理由是:刘备方面先前承诺归还荆州,在刘琦死亡之后。
荆州本非东吴所有,是刘表的封地。刘表死后,继承荆州的刘琮把荆州献给了曹操。
东吴内心当然想夺取,占为己有。鲁肃的“江东对”为孙权定下的战略共分两个步骤。之一:“剿除黄祖,进伐刘表,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。”之二:“然后建号帝王,以图天下,此高祖之业也。”所以说,夺取荆州一直是孙权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。
但这并不等同于荆州非东吴莫属。这是两码事。何况,刘表跟东吴之间,本有杀父(孙坚)之仇。
那么,东吴又何来讨要之说?刘备(其实是孔明)承诺归还,意味着荆州本就归属东吴,刘备只是借用。否则,谈何归还?那么,“荆州本就归属东吴”这一立论又从何而来?
其实,这是孔明的一大罕见的错误,而且是战略性的错误。这一错误导致了之后一连串的反应,后果极其严重。
曹操在赤壁被孙刘联军打败。退回许都前对荆州防务作出安排。在一场三方混战中,刘备乘势夺取荆州。在战乱年代,“枪杆子里出政权”,谁的拳头硬,能把对手打跑,地盘就归谁。这是“真理”。曹操从不提讨要荆州,就是认这条“真理”。自己被打败,当然没有资格要什么地盘。争议双方是东吴和刘备。
刘备夺取三郡之后,周瑜要兴兵讨伐。鲁肃劝谏:“不可。方今与曹操相持,尚未分成败。主公现攻合淝不下。不争自家互相吞并,倘曹兵乘虚而来,其势危矣。况刘玄德旧曾与曹操相厚,若逼得紧急,献了城池,一同攻打东吴,如之奈何?”周瑜咽不下这口气。鲁肃就说:“公瑾且耐。容某亲见玄德,将理来说他。若说不通,那时动兵未迟。”
这段话透露三个重要信息。一,在鲁肃看来,曹孙之间,尚未分成败。他不说曹、孙刘之间,显然是看不起刘备的实力,也不会承认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功劳。相反,恰恰是东吴在赤壁之战中挽救了刘备;使他避免了被曹操消灭。这成为他开口讨要荆州的思想基础。二,孙权正在合淝和曹军交战。孙权是主动进攻,但攻不下。三,万一逼刘备太急,有可能促使他倒向曹操。曹刘联合起来对付东吴,东吴会非常危险。他并不知道孔明的“隆中对”战略,所以无法预判,刘备的战略方向绝不会是投靠曹操,无论在哪种情况之下。早先的投靠曹操是迫不得已,更主要是因为没有清晰的战略构想。现在,情况完全不同。刘备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步骤,又有孔明协助,不可能再受制于人。
东吴方面为何认为恰恰是东吴挽救了刘备呢?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。第四十三回,曹操夺取荆州之后,送给孙权一份檄文。里面有一句话:“今统雄兵百万,上将千员,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,共伐刘备,同分土地,永结盟好。”其中的“会猎于江夏,共伐刘备”应该就是东吴方面“是东吴挽救了刘备”的思想基础。孙权手下的两位主降派干将张昭、顾雍是典型代表。当孔明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之后,张昭、顾雍又找孙权,坚决反对对抗曹操。张昭干脆地宣称:“中了孔明之计也!”他问孙权,“主公自思比袁绍若何?”意思是袁绍尚且不是曹操对手,何况孙权。顾雍则说:“刘备因为曹操所败,故欲借我江东之兵以拒之。主公奈何为其所用乎?”这是东吴方面的主流看法。虽然,孙权最终决定绝不投降,而是对抗。但这并不影响“东吴挽救了刘备”的观点。逻辑大致是这样的:“如果孙权投降,刘备肯定不保。恰恰是孙权对抗,并且打败曹操,才保住了刘备。何况,赤壁决战东吴打的。”
然而,这样的观点不符合事实,只是东吴的狡辩。其一,刘备并不驻扎在东吴地盘,两者之间隔着一条汉江。东吴也谈不上保护或帮助了刘备。曹操如果针对的仅仅是刘备而不是东吴,完全可以置东吴于不顾,只攻刘备即可。一旦出现如此局面,东吴果真出兵支援,并且打败曹操,这才称得上挽救了刘备。其二,即便没有东吴,刘备也并非生存不了。就算在江夏、夏口坚守不住,还有其他诸侯可以投靠。有孔明在,刘备死不了。其三,曹操陈兵百万的真实目的是平定江南。(详见下文。)(他在檄文中提及“会猎于江夏,共伐刘备,同分土地”,只是一种噱头和诡计。孙权只是没有上当罢了。)其实,孙权当时已经承认了这一点。第四十三回,孔明初次见孙权。孙权问:“今曹操平了荆楚,复有远图乎?”孔明说:“即今沿江下寨,准备战船,不欲图江东,待取何地?”孙权问:“若彼有吞并之意,战与不战,请足下为我一决。”可见孙权并不否认曹操有吞并东吴的目的。也是在这一回,孔明第二次见孙权,只有鲁肃陪伴在旁。孔明说:“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,破曹军必矣。操军破必北还,则荆、吴之势强,而鼎足之形成矣。成败之机,在于今日。惟将军裁之。”孙权当即决定:“即日商议起兵,共灭曹操。”并命鲁肃将他的意思传达给文武官员。此处的“荆、吴之势强,而鼎足之形成”,自然是指刘备占据荆州,跟东吴、曹操形成鼎足之形。孙权对此并不反驳。也就是说,当时孙权的头脑里还没有荆州属于东吴的概念。有关概念的形成当在赤壁决战之后,极有可能出自周瑜,(下文只是通过鲁肃之口,说是“吾主吴侯,与都督公瑾,教某再三申意皇叔”,并未确指孙权或周瑜),而其他人以其为对并广泛采用。其四,东吴对抗曹操,恰恰是为了保全自己,尤其是孙权。(详见下文。)
所以说,“东吴挽救的了刘备”不成立,以此作为立论基础讨要荆州是无稽之谈。退一万步,即便东吴确实挽救了刘备,这跟讨要荆州也是两码事,不能作为因果论证的依据。
鲁肃来见刘备。孔明令人大开城门迎接。鲁肃开门见山,说:“吾主吴侯,与都督公瑾,教某再三申意皇叔。前者,操引百万之众,名下江南,实欲来图皇叔。幸得东吴杀退曹兵,救了皇叔,所有荆州九郡,合当归于东吴。今皇叔用诡计,夺占荆襄,使江东空费钱粮军马,而皇叔安受其利,恐于理未顺。”
孔明说:“子敬乃高明之士,何故亦出此言?常言道:'物必归主。'荆襄九郡,非东吴之地,乃刘景升之基业。”话到这里还没有问题。下面就不对劲了,“吾主固景升之弟也。景升虽亡,其子尚在。以叔辅侄,而取荆州,有何不可?”
孔明犯了几个错误。
第一个错误,他没有反驳鲁肃的所谓“操引百万之众,名下江南,实欲来图皇叔。幸得东吴杀退曹兵,救了皇叔”。相当于承认两点:一,曹操南征确是“实欲来图皇叔”;二,确是“幸得东吴杀退曹兵,救了皇叔”。而这两点都是错误的,至少是存在漏洞的。
首先,曹操南征的最大目标,恰恰是东吴。第五十四回,曹操在大船上宴请文武官员,提到“所未得者江南也”,“收复江南之后,天下无事,与诸公共享富贵,以乐太平。”此处的江南,当然指东吴。曹操已经夺取荆州,江南自然不是指荆州。至于刘备,是这次南征中顺带的目标。刘备尚无立锥之地,对曹操不构成威胁。第五十回,有人来报:“东吴使华歆表奏刘备为荆州牧,孙权以妹嫁刘备,汉上九郡大半已属备矣。”曹操闻言,手脚慌乱,投笔于地。程昱说:“丞相在万军之中,矢石交攻之际,未尝动心。今闻刘备得了荆州,何故如此失惊?”曹操说:“刘备,人中之龙也,生平未尝得水。今得荆州,是困龙入大海矣。孤安得不动心哉!”所以说,没有任何一块根据地的刘备,曹操并不视为威胁。谈何“实欲来图皇叔”?
其次,第四十三回,众谋士建议孙权投降曹操。孙权起身更衣。鲁肃跟到厕所。孙权问他,“卿意如何?”鲁肃说:“恰才众人所言,深误将军。众人皆可降曹操,惟将军不可降曹操。”孙权问:“何以言之?”鲁肃说:“……将军降操,欲安所归乎?……岂得南面称孤?众人之意,各自为己,不可听也。将军宜早定大计。”孙权叹气说:“诸人议论,大失孤望。子敬开说大计,正与吾见相同。此天以子敬赐我也!……”当时,孔明尚未见到孙权,没有展开任何游说。孙权的决策是基于自身利益,不受刘备方面影响。由此可见,东吴打败曹操,主要是为了保全自己,尤其是保全孙权。有刘备如此,没有刘备亦如此。刘备驻守汉江对岸,自成一体;东吴并未为协防刘备派出一兵一卒。即便刘备坚守不了,他也会有其他人可以投靠。三国鼎立成形之前,尚有多路诸侯独立存在。刘备不是非投东吴不可。只是因为,东吴跟刘备面临着同样的来自曹操百万大军的威胁,刘备因此首先选择了跟东吴联合,对抗曹操。又谈何“幸得东吴杀退曹兵,救了皇叔”?
孔明的第二个错误是,他非但没有驳斥鲁肃的谬论,反而为自己挖了个坑,并把自己埋了下去。他说:“吾主固景升之弟也。景升虽亡,其子尚在。以叔辅侄,而取荆州,有何不可?”他把刘备占据荆州建立在“以叔辅侄”的基础之上,相当于给自己套上了“刘琦之叔”和“以叔辅侄”这两个紧箍咒。鲁肃大智若愚,临场反应本是他的弱项,但这一次却马上抓住了关键:“若果系公子刘琦占据,尚有可解。今公子在江夏,须不在这里。”
孔明紧接着又犯下第三个错误,他是“将错就错”,竟然接口说:“子敬欲见公子乎?”仿佛,只要公子出面,就可以证明“以叔辅侄”不是谎言,而是事实。但是,由于鲁肃设下的大前提(所有荆州九郡,合当归于东吴)错误,之后的逻辑论证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之上,又怎能得出正确的有利于刘备的结论?正相反,孔明的“论证”反而强化了鲁肃“所有荆州九郡,合当归于东吴”,以及“若果系公子刘琦占据,尚有可解”的观点。即:荆州归属东吴;但是,如果是刘琦占据,尚有可解,不是刘琦占据,则不可解。既然不可解,则应该回到“所有荆州九郡,合当归于东吴”;那么,如果不是刘琦占据,刘备理应归还荆州九郡给东吴。整场谈话,孔明一开始就钻进了鲁肃的“圈套”,被牵着鼻子走。(当然,鲁肃可能是无意识的。)
第四个错误。在孔明的错误论证道路上,双方进一步深化。孔明请出刘琦,证明自己的观点。鲁肃再次抓住战机,“公子若不在,便如何?”此时的孔明,完全被自己的逻辑给套死了,只能顺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继续前进。他说:“公子在一日,守一日;若不在,别有商议。”事已至此,鲁肃再笨,也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、转瞬即逝的机会,“若公子不在,须将城池还我东吴。”孔明已经“身不由己”,”只好首肯:“子敬之言是也。”
这场较量,孔明完败,鲁肃完胜。鲁肃没有太多小聪明,之后受到孙权压力,前来讨要荆州时,又被孔明几番“戏耍”。但他确有大智慧。他政治上正确,大前提正确,从而把孔明匡进了自己定下的主旨之内,迫使孔明连出“昏招”,步步被动。而且,鲁肃这一回临场发挥可圈可点,洞察锐利,反应敏捷,观点一针见血,直击要害。
同时,鲁肃于不经意间,为孔明挖下了第二个坑。可视为孔明的第五个错误。鲁肃通过简短的观察,就已断定:“刘琦过于酒色,病入膏肓,……不过半年,其人必死。”所以,他才会有最后一说:“若公子不在,须将城池还我东吴。”“若公子不在”等同于上文的“如果不是刘琦占据”。而孔明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陷阱(刘琦毕竟还年轻),坦然表示:“子敬之言是也。”基于此,鲁肃给周瑜的回报是:“那时往取荆州,刘备须无得推故。”
孔明其实可以从四个方面驳斥鲁肃的谬论。
一,“枪杆子里出政权”;谁打下的地盘归谁。根本不需要跟鲁肃?嗦。东吴不服气,可以来攻打。鲁肃“今皇叔用诡计,夺占荆襄,使江东空费钱粮军马”的观点不成立。
二,周瑜曾经表示过,“吾取不得,那时任从公取。”事后,周瑜跟曹仁打仗,在南郡先输了一阵。可视为“吾取不得”。同样可以否决鲁肃“今皇叔用诡计,夺占荆襄,使江东空费钱粮军马”的观点。
三,上文讲过,曹操南征,主要是针对江南。鲁肃的“实欲来图皇叔”不成立。
四,据上文,刘备独立存在,不指望东吴的救援(实际上也没有任何救援或帮助)。孙、刘联合是基于各自的利益考量,并非鲁肃所言“幸得东吴杀退曹兵,救了皇叔”。另一方面,刘备方面的搏杀功劳(对赤壁之战的贡献),跟东吴无关,也不容东吴忽视。第五十回,曹操于逃跑途中,曾大笑三回。每一回大笑,突然间杀出的不是东吴军马,而分别是刘备手下的赵云、张飞、关羽。东吴根本没有在相关地段设置伏兵。(若不是关羽放走曹操,胜利成果孰大孰小还需争论。)
据此四点,刘备夺得荆州并非胜之不武,应该理直气壮,当仁不让。鲁肃的“而皇叔安受其利,恐于理未顺”纯粹胡扯;可以,也应该置之不理。孔明舍此不为,反而耍小聪明,却聪明反被聪明误,酿成重大错误。可以说,小聪明只能一时,无法长久。守正出奇,前提还得是正,奇只能作为辅助和补充。不能本末倒置。所谓出奇制胜、兵不厌诈,也得先(主)走正道,上得了台面才好。
孔明的聪明才智,以及事业成就,远远超越鲁肃。他在鲁肃面前,也有相当的自信,才有了后来的耍弄对方。但是,两强相遇,不仅仅是自身实力的较量。更多的还有一种气场、气势的作用。可能是,孔明刚刚通过兵不厌诈夺得荆州,他在心理上有点怯阵,仿佛自己方面有点理亏(鲁肃说的“今皇叔用诡计”),没有办法做到身正不怕影子斜,进而造成指导思想上产生偏差,落入了旁门左道的窠臼,最终败下阵来。反观鲁肃,非但据“理”力争,即兴发挥也相当出色,他的胜利实至名归。
孔明长于大战略,权谋也不差,却在刘备占据荆州的立论基础上犯下原则性错误,不免令人唏嘘。
第五十四回,刘琦死亡。鲁肃前来吊丧,并讨要荆州。孔明变了脸色,进行驳斥。主要根据有四个:一,刘备是汉室宗亲、帝王之胄,当今皇帝的皇叔,理应分茅裂土。二,刘备是刘表的兄弟,弟承兄业,名正言顺。三,孙权是钱塘小吏之子,占据六郡八十一州,尚贪心不足。刘姓反倒无份,孙姓反要强争,于理不合。四,赤壁之战,并非全是东吴一家的功劳。刘备方面也有战绩。东南风系孔明“借”得。
孔明甚至以战争相威胁。
这席话说得鲁肃哑口无言。但是,由于第一回合孔明完败,双方都已“先入为主”。第二回合的强势反击,已是“聊胜于无”,不可能彻底扭转被动局面。当然,总比不反击要好。
然而,孔明却又犯下在此问题上的第六个错误(不排除有顾全“联吴抗曹”大局的考虑)。鲁肃表示回去对孙权不好交待。孔明竟然画蛇添足,多此一举,主动提出:“若恐先生面上不好看,我劝主人立纸文书,暂借荆州为本”,“若图得西川,那时便还。”刘备亲笔写成文书,孔明和鲁肃都画押作保。
从此,“借”荆州成为既成事实,白纸黑字,无法抵赖。
估计,孔明还是在心理防线上矮了一截。他始终存在兵不厌诈夺取荆州的理亏心理(鲁肃说的“今皇叔用诡计”)。因而,只要能够赢得一点便宜,他就愿意返还给对手相当的利益:作出让步,甚至是重大让步;惟有如此,他才能给自己的心灵找补,达到一种心理平衡。归根结底,他承认,也服气,赤壁之战(主要)是东吴打下来的。而荆州诸郡,刘备确实得来全不费功夫。对于孔明而言,这无疑是一种胜之不武。而对他这样的高手而言,通常是不愿意胜之不武的;那是对他智慧和能力的亵渎。他之所以胜之不武,根源在于刘备“……我今孤穷一身,无置足之地”。作为忠臣,必须为主分忧。为了分忧,有时得不择手段。时势使然。这是他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。(作为谋略大师,又身处战争年代,孔明自然不会迂腐到不使用计谋,包括兵不厌诈的诡计在内。他之感觉理亏,当指这一回夺取荆州有占人便宜、捡现成的嫌疑,而不是两军对阵、相互较量这种情况而言。)
孔明跟赤壁之战时的曹操一样,首先(主要)输在了心理上。很微妙,却足以“致命”。西方战略家克劳塞维茨指出:“坚强的性格就是一种不因最强烈的感情而丧失平衡的性格。”从这个意义上说,孔明和曹操的性格都存有缺陷(不够坚强),他们在至为关键的时刻都没能保持住心理平衡。
第五十六回,刘备和孙权之妹成亲后,孙权派华歆奏表,封刘备为荆州牧,“承认”刘备为荆州之主。但这并不意味着,刘备可以合法占有荆州,东吴不会再要。在东吴看来,刘备对荆州只有使用权,而没有所有权。眼下的联合只是暂时的,为了各自利益,为了对联姻有个交待。刘备“应该”归还荆州的政治基础并未消除。
由于这一错误,导致了刘琦死后,东吴连续不断地讨要荆州,进一步强化了孙、刘双方的认知。事情进入了一种负向螺旋。东吴不断强化刘备应该归还荆州的观念。刘备方面则不断强化千方百计推托,拒不归还荆州的观念。
在此基础上,关羽镇守荆州时,东吴又来讨要。强化了关羽跟东吴之间的敌意。关羽不肯执行孔明离开荆州,前往西川时,给他留下的战略方针:北拒曹操,东和孙权;跟这种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。终于,有麦城之败,关羽被杀。
关羽被杀,导致刘备攻吴,要报仇血恨。遂有火烧连营之败;撼动了蜀国的根基,刘备也因病而亡。孔明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、以及托孤之重,只能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他没有实现离开隆中时,对诸葛均许下的“待我功成之日,即当归隐”的诺言;最终,病死于五丈原伐魏前线。
虽然,即便没有孔明的这一错误,东吴不占理,可能也要夺取荆州;但至少师出无名,不能如此理直气壮,肆无忌惮。也可能,东吴就此不再存有夺取荆州之念。毕竟,那意味着主动进攻(侵略)刘备的地盘。而现在,则是要回原本“应该”归属自己的东西。两者性质不同,意义不一,所构成的政治军事外交态势势必两样,对于双方军心、民意、以及周边舆情的影响,也会发生根本性改变。???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